博客: 我也读书 (Page 4)

奥康纳为何如此“邪恶”?

(刊于2010年7月11日《上海书评》)   1957年,诗人兼文学评论家T. S. 艾略特读到一本名叫《好人难寻》(A Good Man Is Hard to Find and Other Stories)的短篇小说集,作者是一位崭露头角的美国南方女作家,名叫弗兰纳里·奥康纳(Flannery... ❯❯❯

西洋菜街二楼书店地图

今日得闲,画了一幅“西洋菜街书店地图”,如果你对香港的“二楼书店”感兴趣,可供参考。所谓“二楼书店”,是香港的一个特色,指的是那些小规模的独立书店,这些书店因为租不起底层临街的店面,不得不落脚于商业楼的二楼、三楼、甚至更高的楼层,故此得名。 香港“二楼书店”最集中的地方大概就是旺角的西洋菜街,如果想... ❯❯❯

唐•德里罗的《欧米伽点》:慢放与冥想

(刊于《书城》2010年第6期) 纽约现代艺术博物馆(MoMA)曾于2006年展出过一幅影像艺术作品,名为《24小时精神病患者》(24 Hour Psycho),作者道格拉斯•戈登(Douglas Gordon)把希区柯克的经典恐怖片《精神病患者》(Psycho)去掉声音、以极慢的速度重新播放,看完... ❯❯❯

《云图》的中译本

终于拿到了《云图》的简体中译本。我去年读了这部小说的台版繁体字译本(商周出版,左惟真译),写了一篇书评,文中提到:“由于翻译的局限,作者文字风格的变化多端在台版中译本中表现得不甚明显。” 现在看简体中译本(上海文艺出版社,杨春雷译),可以这么说,这个译本翻译得很通顺,读者读起来不会有什么抱怨,可是,... ❯❯❯

宽衣解带再读书

小时候读书,非常简单:把书买回家,翻开封面,一头就可以扎进书页中去。如今读书,往往要多好几道工序:首先,很多新书外面裹着一层透明的保护膜,需要你动用剪刀或者指甲,刺啦一声,将其撕裂、扯掉、揉成一团、丢在一边。接下来,你可能会看到这本印刷品的体外还裹着一条细长的彩纸,上面言简意赅地印着一些句子,其大概... ❯❯❯

英国味儿的短篇小说

伊恩•麦克尤恩(Ian McEwan)的处女作、短篇小说集《最初的爱情,最后的仪式》(First Love, Last Rites)几经周折,终于出了中文版。该书收有八篇小说,薄薄的一本,几乎可以一口气读完。中译本的封面设计得很清新、很小资;打开一看,内容却很黄、很暴力,其中有几篇颇为触目惊心。... ❯❯❯

《幽灵代笔》书评:文字背后的幽灵

(刊于2010年4月4日《上海书评》) 在英语里,Ghostwriter一词由“幽灵”(Ghost)和“作家”(Writer)二词拼合而成,指的是那些替别人捉刀代笔的作家(即所谓“枪手”)。《幽灵代笔》(Ghostwritten)是英国作家大卫·米切尔(David Mitchell)写的一部小说,书... ❯❯❯

徐中约的《中国近代史》

香港书店的一大特色是,几乎每家店里都有专门一架政治“禁”书,这些书的购买者据说主要是内地来港的游客。我翻过这些书,质量良莠不齐,其中不乏东拼西凑的政治八卦。购买前最好先查看一下,以免浪费了上百块港币。 徐中约所著《中国近代史》一书好像从来都没在这类书的架子上出现过,带这本书过海关估计也不会遇到太多麻... ❯❯❯

“被污染的中文”

最近在香港翻书,经常看到“被污染的中文”这种说法。在梁文道所著的书人访谈录《访问》中,有董桥的一段话:“大陆呢,老实说,文字写得好的,真的没有几个,就像陶杰(笔者注:香港著名专栏作家)讲的,他们的文字污染了。” 这几天读香港作家陈云的《中文解毒》,该书的副标题叫《从混账文字到通顺中文》,说的却是香... ❯❯❯

大卫•米切尔小说中译本上市

2007年夏天我读了一本非常好看的英文小说——大卫•米切尔(David Mitchell)写的《Ghostwritten》,还专门写了一篇博客。因为当时这本书在国内很少被人提及,所以也没有一个“正式”中文译名,于是我自作主张,把这本书的名字翻译成“幽灵代笔”。那一年10月份还给《新周刊》写了一篇介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