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客 (Page 17)

保罗•奥斯特的《偶然之音》

“有整整一年时间他除了开车以外什么都没干,他一边驾车来来回回地穿越美国,一边等待身上的钱花光。最初他没想到能支撑这么长时间,但一件事引起另一件事,当纳什开始真正明白自己境况的时候,他已经过了那个想要停止的阶段。”以上是保罗•奥斯特(Paul Auster)的小说《偶然之音》(The Music... ❯❯❯

简评10部爱情喜剧电影

来点儿轻松的吧。聊聊最近(主要是07年以来)看的几部爱情喜剧电影吧。 浪漫爱情喜剧(Romantic Comedy)在国外是一种类型片,比较轻松,主要针对女观众(男的爱看也不拦着,我就挺爱看)。这种电影适合周末在家陪老婆一起看。你要是单身男子,约会时带对方看这类片子效果保证会比《变形金刚》好一点儿... ❯❯❯

《如何谈论一本你没有读过的书》

(发表于《南方都市报》阅读周刊2007-11-18) 我在博客上写“虚拟书评”,编造了一些并不存在的书,然后煞有介事地评论一番,玩儿得很过瘾,竟然还受到不少关注。有一个豆瓣网的网友给我留言,说:“虚拟书评?为没有看过的书写的算不算?”,然后又给了一个他在豆瓣网写的某篇书评的链接,说:“我写的这个也... ❯❯❯

唐•德里罗的《白噪音》

什么是白噪音?什么是小说?什么是后现代小说?什么是纯文学小说?什么是通俗小说?是不是通俗小说都靠搭建引人入胜的情节来诱惑读者所以让人拿起来就想一口气读完?是不是纯文学小说都不屑于使用那些廉价的技巧以至于让人读起来难以避免感到乏味?那么如果生活本身就是乏味的呢?那么假如一部小说就是要表现这种令人乏味的... ❯❯❯

攻陷SOHO现代城(虚拟访谈)

(作者注:所谓“虚拟访谈”,是一些虚构的文章,记录了一些实际上并没有发生过的、“虚拟”的谈话。) 采访对象:SJK(网名),男,高二学生。 采访原因:SJK组织了“网友攻陷SOHO现代城”的行动。 采访地点:北京市朝阳区建国路88号SOHO现代城C座一层上岛咖啡。 (以下采访记录中Q代表采访... ❯❯❯

中文网志年会拾趣

周六去海淀参加“2007年中文网志年会”(Chinese Blogger Conference 2007)。这次会上见到了一个很奇特的场面。 有个叫“叽歪”的网站为了推广自己的产品提供了一种给大会“留言”的方式:在该网站注册之后可以通过手机、MSN或登录网站等方式向大会发送简短的“留言”。会场主席... ❯❯❯

我最摇滚(虚拟白日梦)

(作者注:梦是对现实的虚拟,“虚拟白日梦”是对梦的虚拟。) 我梦见我自己终于成为了一名摇滚歌星。 我梦见自己站在舞台上,身上挎着一把电吉他,对着麦克风使劲儿吼。台底下黑压压的全是观众。我感觉我已不是从前的我:分头变成了披肩长发,近视镜变成了蛤蟆镜,背也不驼了,个儿也长高了,肱二头肌也出来了,皮靴... ❯❯❯

准备好,读大卫•米切尔

(此文发表于07年10月15日出版的《新周刊》) 准备好,读大卫•米切尔 文 / 比目鱼 大卫•米切尔,一位横空出世的英国新锐小说家,像保罗•奥斯特一样编织绚丽的叙事迷宫,像村上春树一样把幽灵鬼怪埋藏在字里行间,但比村上更硬朗,比奥斯特更变化多端。 美国《时代》杂志2007年评选出的“世界1... ❯❯❯

2007年中文网志年会

报名参加了将于11月3日和11月4日在北京举办的“2007年中文网志年会”。我觉得这可能是一个国内blogger的重头聚会。 关于这个会议的官方网站值得罗嗦几句。这次会议的推广做得不错,提供了各种图标可供blogger放在自己的博客上,但是这个活动的官方网站搞得让人摸不着头脑:1)打开这个网站,怎... ❯❯❯

关于冬天的记忆片段

1 午睡。被咕嘟咕嘟的声音吵醒。水开了。满身铁锈的水壶稳稳地坐在蜂窝煤炉子上,壶盖儿在水蒸气的推动下跳跃起舞,壶嘴儿喷着白气。炉子上躺在两只烤白薯,还没熟,但闻起来已经很香。 从床上爬起来。玻璃窗外透进软弱无力但感觉温暖的下午的阳光。外面在刮风,木头窗户咯咯地响。打开十四寸彩电,只有三个台有节目... ❯❯❯

银行里的流浪者(虚拟访谈)

(作者注:所谓“虚拟访谈”,是一些虚构的文章,记录了一些实际上并没有发生过的、“虚拟”的谈话。) 采访对象:刘某,男,五十岁左右,本地人,无业。一个看上去非常普通的中年男子,性格较内向,不太爱讲话,眼神有些游移不定。 采访原因:刘某是一个每天在银行里流浪的人。 采访地点:某街心花园的长椅。 ... ❯❯❯

写影评就这么几招

我建议写博客的同学们多写一些影评。原因很简单:在博客上写影评比在博客上写今天吃了什么好吃的更能显示博主有层次。当然,写书评在这方面效果会更好,但是比起写书评,写影评有几个突出的优势:1,写影评更省钱:一本书的价格一般在15到30元左右,而一张盗版影碟只需5块钱就可以买到,便宜多了。2,写影评更省力:... ❯❯❯

好听音乐推荐:Katie Melua

本人不是音乐专家,在博客上推荐的音乐专辑不一定是顶级精品,但有个共同特征:好听。 最近在听一个叫 Katie Melua 的俄罗斯籍女歌手的两张英文专辑:《Call Off The Search》和《Piece by Piece》,风格是比较柔、比较动听的新派 JAZZ。比较喜欢,向大家推荐一下。... ❯❯❯

When the Weather’s Turning Cold

十月中旬,天气已明显变凉。虽然寒流还没有从遥远的西伯利亚启程南下,这个城市已经被笼罩在秋天的呼吸之中。 从电脑里翻出一篇1996年刚去美国时写的英文短篇小说,开头有一段对秋天的描写,抄录如下: When the weather was turning cold, walking on the... ❯❯❯

纽约快照

已从美国回来。贴几张在纽约拍的照片。 The crowd The crowd Subway performers Bryant Park Rockefeller Center SoHo SoHo SoHo... ❯❯❯

和冯唐聊《北京北京》

(此文发表于《城市画报》第193期) 画到神情飘没处,更无真相有真魂 ——和冯唐聊《北京北京》 文 / 比目鱼 冯唐,一个生于70年代,写了《万物生长》、《十八岁给我一个姑娘》和即将出版的《北京北京》的青年作家,同时又是一个供职于国际顶级咨询公司的商界“金领”,拥有协和医学院医学博士学位和... ❯❯❯

《色,戒》影评:露点有余,亮点不足

在纽约观看了未经删节的电影《色,戒》,写了个影评如下(有剧透,慎读)。 几十年前,作家张爱玲把一个涉及政治、谋杀、男女之情的复杂故事精简成一篇仅有三个场景的极端浓缩,极端含蓄,极端冷艳的短篇小说。如今,根据这篇小说改编成的电影《色,戒》把张爱玲省略掉的几十个场景全部一一补了回来。看完这部电影,我发... ❯❯❯

纽约杂记

最近这几天在纽约晃荡。以前来过四次纽约,这次落脚于上西区(the Upper West Side),相当于北京朝阳公园西门附近。据说巫迪∙艾伦的很多以纽约位背景的电影都是在上西区拍的,但伍迪本人最终离开了上西区,搬到了富人云集的上东区(the Upper East Side)居住。 ... ❯❯❯

读张爱玲的小说《色,戒》

为了迎接李安导演的电影《色,戒》,我决定把张爱玲的这篇小说找出来读一遍。作为一个常在博客上写书评的人,其实我的阅读量特别小(要不怎么老写“虚拟书评”呢?),张爱玲这么有名的作家我只读过《红玫瑰与白玫瑰》。 这篇《色,戒》是从网上下载的(链接在这里),我老婆先读了,觉得好。我有两次试着想读,可开了头... ❯❯❯

Bye Bye FeedBurner

我决定停止使用 FeedBurner 烧制比目鱼博客的 Feed。本博客的RSS订户请使用下面这个新的 RSS 地址:https://www.bimuyu.com/blog/rss.xml 。 FeedBurner 是中华河蟹的最新刀下鬼。使用 FeedBurner 一般有两个用处:1)可以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