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客 (Page 18)

南锣鼓巷

最近,“南锣鼓巷”这四个字常在不经意间叩打耳膜、幽幽地窜入视野。今天下午,天阴,微凉,走到街边拦了一辆出租:“去南锣鼓巷。” 原来是后海附近的一条800米长的胡同。老房,青瓦,砖地。来来往往,有背着旅行包的游客,也有骑着自行车的居民。路边的旧屋大都改成咖啡馆、小店儿、客栈,有的装潢颇讲究,有的保持... ❯❯❯

《烂小说精读》(虚拟书评)

(作者注:所谓“虚拟书评”是一种文字游戏,即为一本并不存在的、虚拟的书撰写书评。) 大概没有哪个作家希望自己的作品被收录到这本叫做《烂小说精读》的小说集里。《烂小说精读》收集了二十余篇来自不同作者的“烂小说”(或曰:写得很差的小说),每篇小说后面都附有编撰者对该作品详细的分析。 为什么要把这些不成功... ❯❯❯

手机视频短片《熊猫快餐》

这次去四川旅游,近距离地接触了一下国宝大熊猫。用手机拍了一些视频,回来后编辑成下面这个短片《Panda Express》。配的背景音乐是万晓利唱的《吱吱嘎嘎》。 如果想看更多我用手机拍的视频,这里还有两个: 《The Fish》 和 《The Singer》。... ❯❯❯

写博杂感

据统计,比目鱼博客自开博以来算上本文已经发表了100篇博客文章。真没想到自己这么能写。借此机会谈谈开博以来的感受吧。 我本人是个靠IT这一行吃饭的人。很多年前在美国混的时候注册了bimuyu.com这个域名,当时也没想好具体干什么用,就觉得这名字不错,而且还没被别人抢去,就自己霸占了。回国后有一天... ❯❯❯

《太阳照常升起》影评:发疯、发骚和发射子弹

最近在四川旅游,抽时间看了电影《太阳照常升起》。写个简单的影评如下。 非常喜欢这部电影,感觉《太阳照常升起》是近几年来看过的最好的国产电影之一。这是一部充满震撼力、让人陶醉的诗一般的影片,看过之后很久还沉浸在那种壮美、奇幻、醉人的气氛中。太阳照常升起,姜文依旧牛逼。这部片子绝对值得买票到电影院里观... ❯❯❯

保罗•奥斯特的《The Brooklyn Follies》

刚读完保罗•奥斯特(Paul Auster)的小说《The Brooklyn Follies》(英文版,中文译名还没确定,听说可能译为《布鲁克林荒唐事》)。写个书评(继续操练文艺腔)。 对于通过《纽约三部曲》或者《神谕之夜》熟悉保罗•奥斯特的读者来说,《The Brooklyn... ❯❯❯

《枪口下的十四篇小说》(虚拟书评)

(作者注:所谓“虚拟书评”是一种文字游戏,即为一本并不存在的、虚拟的书撰写书评。) 兰登书屋去年推出的短篇小说集《枪口下的十四篇小说》出版以后并没有引起读者和评论界的太多注意,然而不容否认,这本书的确是一本非常奇特的小说集。 所有介绍此书的文章都会提到下面这个真实的故事。 1993年秋,美国“传统与... ❯❯❯

昆汀•塔伦蒂诺的《Death Proof》

国内把昆汀•塔伦蒂诺的的电影《Death Proof》的片名翻译成《死亡证据》或者《死亡证明》是弱智的错译。英文里proof这个单词除了有证据、证明的意思以外,还有一个意思是防...的、耐...的,water proof是“防水”的意思,bullet proof是“防弹”的意思,所以death... ❯❯❯

准备好,读保罗•奥斯特

我预计从今明两年开始美国作家保罗•奥斯特(Paul Auster)的小说在中国会火。如果读书也像看大片一样讲究“谁先看谁最IN”,那么我的文化小资读者们,赶紧的,开始读保罗•奥斯特的小说吧。下次当你和朋友坐在星巴克喝着咖啡闲聊的时候,一定要提:“我最近在读保罗•奥斯特。” 保罗•奥斯特这种作家和米兰... ❯❯❯

《风铃》(虚拟书评)

(作者注:所谓“虚拟书评”是一种文字游戏,即为一本并不存在的、虚拟的书撰写书评。) 七年以前,当沉寂多年的“先锋派”小说家石亦推出他的长篇新作《风铃》(第一卷)的时候,评论界的普遍反应是“石亦终于放弃了孤芳自赏的实验写作,回归到现实主义小说的阵营”。如今,七年过去了,当《风铃》出版到第七卷的时候,我... ❯❯❯

河蟹的互联网

“河蟹”者,“和谐”之谐音也,用以形容吾国之互联网,颇靠谱。G F W 者,吾国之网络河蟹也,乃一爱抽风之傻逼动物,发作时挥舞双钳,剪断不顺眼之网络线路,屏蔽有人气之国外网站;死于其钳下者,远有 BlogSpot、Wikipedia,近有 Flickr、Feedburner。此河蟹怪兽,无影、无声、... ❯❯❯

“大声展”观影记录

最近北京有一个叫“大声展”的艺术活动,其中的电影放映部分安排在SOHO现代城,离我家很近,所以这些天经常溜达过去看免费电影。这个影展放映的影片属于独立制作、小投资、DV拍摄的那一类,现将观后感记录如下。 《西海村》 (导演:高文东) 一部30分钟左右的短片,全片仅一个未经剪接的长镜头,跟随主人公... ❯❯❯

大卫•米切尔的《Ghostwritten》

读完了英国新锐作家大卫•米切尔(David Mitchell)的长篇小说《Ghostwritten》(英文版,尚无中译本,书名大概可以译为《幽灵代笔》),考虑到这是作者31岁时出版的第一本小说,越发感觉此书牛逼。 《Ghostwritten》由九个相对独立的故事组成,分别发生在世界上九个不同的地方... ❯❯❯

Playing with Photoshop...

(海子的诗《坐在纸箱上想起疯了的朋友们》)... ❯❯❯

保罗•奥斯特的《神谕之夜》

保罗•奥斯特(Paul Auster)的小说对于像我这样的读者来说非常“对胃口”。拿这本刚刚上架的中译本的《神谕之夜》(Oracle Night)来说,小说讲了一个小说作家的故事,结构盘根错节,故事里套故事然后再套故事,情节充满悬念和神秘感,前景上演的是纽约知识分子的生活画面,背景播放着带有奇幻色彩... ❯❯❯

WordPress博客用户北京聚会

又可以和一大帮 computer geeks 坐在一起了。报名参加了 WordCamp Beijing 2007,一个为国内使用博客软件 WordPress 的用户组织的会议。虽然我自己的这个博客用的不是 WordPress(这个博客软件是我自己写的),但本人还是对 WordPress... ❯❯❯

《地久》(虚拟书评)

(作者注:所谓“虚拟书评”是一种文字游戏,即为一本并不存在的、虚拟的书撰写书评。) 我案头摆放的这本小说《地久》是一本346页厚、大32开本的书,封面标题旁边印有“言情小说大师毕仿予传世遗作”的显著字样。今天是毕仿予先生辞世后的第十天,我在北京国贸地铁站附近的地摊上花十元人民币购买了这本书。这是我至... ❯❯❯

《回国驯火记》

在“海归”圈儿里一直流行一部网络小说,叫《回国驯火记》,作者安普若,是个风险投资商人,往返于美国和中国之间做生意,款爷一个。《回国驯火记》是个虚构的半自传小说,讲的是一个叫包博的“海归”在国内经商和吃喝玩乐的故事。这部预计60万字、分30章的长篇小说从2003年起在“海归网”连载,到现在才写到第17... ❯❯❯

大卫•米切尔(David Mitchell)

强烈推荐英国新锐小说家大卫•米切尔(David Mitchell)的作品。 大卫•米切尔(David Mitchell)1969年生于英国,在肯特大学学习英国文学和美国文学,后进修比较文学,获硕士学位,曾在日本教英文八年。 米切尔的第一部小说《Ghostwritten》(可翻译为《幽灵代笔》,1... ❯❯❯

《过马路的艺术》(虚拟书评)

(作者注:所谓“虚拟书评”是一种文字游戏,即为一本并不存在的、虚拟的书撰写书评。) 美国作家麦特•皮埃尔(Matt Pierre)的新书《过马路的艺术》(The Art of Road Crossing)是一本写给在中国工作和生活的外国人的。这本书中译本的副标题是“如何在中国不当‘老外’”,显然,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