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客 (Page 16)

当代英美青年作家谁最值得注意?

我们在国内读到的英美文学作品,作者大多是那些早已在文坛树立起地位的名家,或者是那些作品比较畅销、容易流行的作者,当然也包括一些获过大奖的新人。其实在此之外还有一大批刚刚崭露头角、尚未出名的当代作者,他们和我们活在一个时代,作品更新颖、更有时代感。我自己一直想找一些尚未被人注意的、作品带劲儿的当代英美... ❯❯❯

文学会馆

我居住的这个小区的斜对面,隔着一条窄窄的巨鹿路,是上海市作家协会。上海作协的隔壁,是一座风格典雅的欧式老建筑,门口的牌子上写着“文学会馆”。文学会馆是一间咖啡馆,由上海作协经营。文学会馆的门脸与众不同,门口的屏风上张贴着一张一米多高的黑白照片,那是一张多人合影,可以想象,照片上的人物是上海滩旧时的的... ❯❯❯

我的油画习作

这两天又没写什么东西(天冷?),继续贴图凑数吧(其实也没人逼着我老更新)。 下面这几幅油画是我在 2005 年画的(还有一些别的,不如这几张看着顺眼)。当时我住在美国加州(具体说是一个人称“硅谷”的地方,到处是电脑公司,公寓旁边就有一个叫做 Apple 的民办企业(据说现在连手机都做了)),工作之... ❯❯❯

悬念保鲜术

两年前读《达芬奇密码》,看了前几页就不忍把书放下,因为这个故事一个悬念接着另一个悬念,十分吸引人。可是随着小说情节的发展,谜底一个个被揭开(其中很多解释差强人意),我开始感觉阅读的乐趣在逐渐消褪。读到结尾,所有疑惑都搞明白了,反倒觉得没什么意思,顿生空虚感。 更多年以前我住在加州的时候,家里的闭路... ❯❯❯

《笑不出来:相声的没落》(虚拟书评)

(作者注:所谓“虚拟书评”是一种文字游戏,即为一本并不存在的、虚拟的书撰写书评。) 假如一位曲艺圈儿的名人写一本书来检讨相声是如何失去观众的,大家会认为这是相声界的自我反省,但如果一个圈外人士长篇累牍地列举当今相声的种种不是,人们可能会觉得此人有挑衅之嫌。《笑不出来:相声的没落》这本书的作者有着恰恰... ❯❯❯

上海•照片(二)

最近没什么写博客的冲动,继续贴照片。顺便说一句,在摄影方面我是个傻帽,至今没搞懂光圈和快门的之间的关系,从来只用相机的自动挡。摄影器材配置方面也比较简陋,拿这张作品来说,摄影工具的牌子倒还比较硬——NOKIA N70,手机里的名牌!我在摄影艺术创作方面的追求是:用最次的设备、最傻瓜的方式拍出最牛逼的... ❯❯❯

上海•照片(一)

... ❯❯❯

人民需要好翻译吗?

据我个人观察,我国人民对外文翻译的质量问题普遍持没心没肺的宽容态度。举例为证:街边儿卖盗版外国电影DVD的小摊儿——经常看见顾客小心翼翼地问卖主“是碟版的吗?清楚吗?”,没见过哪位问摊主:“这片子的中文翻译质量过得去吗?”只听说过有人因为碟片画面不清晰回来退货的,没听说过谁因为字幕翻译得太差找卖主算... ❯❯❯

听斯蒂芬•金老师谈写作

(发表于《南风都市报•阅读周刊》) 每次去国外旅行,我都喜欢逛机场里的书报摊,这些地方出售的都是畅销书,所以一般不会出现一本谈论文学创作的著作——斯蒂芬•金(Stephen King)的《谈写作》(On Writing)除外。我在很多机场看到这本书和作者的其它畅销书一起摆在书架上。我一直有个怀疑:... ❯❯❯

告诉你一个不一样的法国

(发表于08年1月1日出版的《新周刊》) 美国人对法国的迷恋好像由来已久。海明威远渡重洋跑到巴黎的小咖啡馆里写小说;彼得・梅尔在广告界赚够了钱就躲到普罗旺斯的乡下隐居;纽约的“时尚女魔头”最显风光的时刻是在巴黎的时尚派对上;一部描写某个美国“欲望都市”的电视剧也要拉到香榭丽舍大街去拍大结局。在这些... ❯❯❯

我的2007年度总结

最喜欢的翻译小说:《神谕之夜》(保罗•奥斯特) 最喜欢的的原版外文小说:《Ghostwritten》(David Mitchell) 最喜欢的中文小说:《北京北京》(冯唐) 最喜欢的IT类书籍:《长尾理论》 最喜欢的杂文集:《小规模荡气回肠》(黄集伟) 最喜欢的回忆录:《我与兰登书屋》 ... ❯❯❯

史上最牛名人派对(搞笑贺岁贴)(下)

相关链接:史上最牛名人派对(上) 史上最牛名人派对(下) 作者:比目鱼 在宴会厅的另一边,我看到歌星郑钧正在和一帮人聊着最近闹得沸沸扬扬的“华南虎事件”。 “镇坪县那帮孙子,”郑钧用手梳理了一下自己的长发,接着说:“就得靠证据治丫的!你看,年画一出来,画上的老虎跟丫拍的一摸一样,丫傻了吧?可... ❯❯❯

史上最牛名人派对(搞笑贺岁贴)(上)

很长时间没写搞笑的东东了,为了庆祝新年,献给大家这个故事: 史上最牛名人派对(上) 作者:比目鱼 本人能有幸参加“史上最牛名人派对”纯属偶然。那是接近年底的一天,当时我正站在位于上海市繁华的淮海中路上的高级 Shopping Mall “时代广场”门前的光鲜照人的巨型圣诞树旁边,聚精会神地寻找... ❯❯❯

藏在雷蒙德•卡佛背后的人

雷蒙德•卡佛(Raymond Carver)是一位重要的美国小说家和诗人,他以短篇小说著称,其写作风格常被称为“简约主义”。卡佛出版过短篇小说集《当我们谈论爱情时我们谈论着什么?》(What We Talk About When We Talk About Love )、《大教堂》(Cathedra... ❯❯❯

去往幸福的路(虚拟白日梦)

(作者注:梦是对现实的虚拟,“虚拟白日梦”是对梦的虚拟。) 我梦见自己孤独地站在一个虚无缥缈的十字路口,周围的景物被包裹在一团神秘的淡黄色的浓雾之中。刚开始我以为自己来到了传说中的太虚幻境,后来仔细一看原来这里是沙尘暴笼罩下的三里屯。街上空无一人,让我茫然若失。忽然一辆出租车无声地在我身边停住,... ❯❯❯

奇书共赏:Alasdair Gray 的《Lanark》

阿拉斯岱尔•格雷(Alasdair Gray)是一位苏格兰作家,他花了三十年时间写成的小说《兰纳克:生活四部书》(Lanark:A Life in Four Books)被认为是后现代主义小说的经典。虽然我还没有读过这本书,但最近在英国《卫报》网站上读到了一篇关于此书的书评,很感兴趣,翻译过来和大家... ❯❯❯

上海照片——附近的几家书店

搬到上海以后,陆续发现了公寓附近的几家书店。准备不忙时一家家仔细逛逛。 渡口书店:位于巨鹿路828号,富民路与常熟路之间。最早从豆瓣网上听说这个地方,搬到上海后发现自己和这个书店住到了同一条街上,走几步就能到。渡口书店比我想像的要小,但环境不错,书的选择也比较对胃口。 Garden... ❯❯❯

《邮差》

我喜欢这种薄薄的(不到200页)、装帧朴素而干净的书。我在北京机场买了这本智利作家安东尼奥•斯卡尔梅达写的小说《邮差》(李红琴译),书薄、故事简单、人物不复杂,飞机在上海机场降落时书已经轻松地读完了一大半。 《邮差》的故事发生在上世纪六十年代末到七十年代初,讲的是一个智利的小青年,找到了一份替邮局... ❯❯❯

上海生活之找房记

11月28日下午4点左右,常熟路上的车流在缓缓移动,路旁梧桐树上的叶子已经发黄并开始脱落,街上时而吹过一阵冷风,预示着2007年的冬天即将来到上海。隔着一层玻璃窗,我和一个美女(我老婆)坐在这个叫做 Arch 的咖啡馆的二楼,一边打量着大街,一边享受着几天奔波劳顿之后的无所事事。咖啡馆里播放着柔和的... ❯❯❯

伍迪•艾伦再开聊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