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客 (Page 14)

雨夜私人侦探(虚拟白日梦)

(梦是对现实的虚拟,“虚拟白日梦”是对梦的虚拟。) 我梦见自己是一名私人侦探。那是一个风雨交加的夜晚。在一幢高大而空旷的房子里,我的眼前是一张单人沙发,沙发里坐着一个面色苍白的人。 “我有一种感觉:你不是我在等待的那个人。不,你不是我要找的那个侦探。难道你是一个冒名顶替者?难道你已经杀死了那个... ❯❯❯

自由撰稿人能挣多少钱?

我写博客之余,有时候也应一些报纸、杂志之邀,写些稿儿什么的。说实在的,看到自己写的破文章印在纸上,对于暂时性的虚荣心满足还是能够起到一定作用的。除此之外呢,还有稿费,百八十块钱的,以邮局汇款单的形式出现在信箱里,按说是件令人高兴的事。可是每次看着这些稿费,我都不禁在心底里暗自庆幸自己还有其它更为可靠... ❯❯❯

小说家的腔调(三):王朔

王朔早期的小说基本上可以当通俗小说来读,有的还特言情。可是,虽然通俗,这些小说的文字决不寒碜,文学性可比当下的畅销书强得多。关键是,在那个灰色中山装还没有完全下市的时代,王朔那种腔调一出来,靠,让人眼前一亮,爱不释手。我自打第一次读王朔开始就成为了王朔的粉丝,至今写字儿时还常自觉不自觉地模仿着王朔的... ❯❯❯

小说家的腔调(二):苏童

上次写了篇题为《小说家的腔调》的博客,今天忽然觉得这个话题可以接着往下写。这次聊聊苏童。 我喜欢苏童的小说,尤其是苏童早期的短篇小说。80年代末、90年代初的时候,苏童和余华、格非、孙甘露等作家被认为同属“先锋文学”的行列。在苏童那个时期的小说里不难找到那种特有的“先锋文学”腔调: ... ❯❯❯

小说家的腔调

晚上在家里翻书,读到张大春《小说稗类》中一篇关于“小说的腔调谱”的文章,觉得很有意思。 张大春举了台湾作家司马中原的例子。大概意思是,司马中原的文风素以豪迈、雄健著称,可是偶尔也喜欢故意换一换腔调,玩一玩儿凄楚、婉约、酸酸的风格,于是就有下面这段文字(选自《绿杨柳》): 你不信么?... ❯❯❯

地震哀悼日

全国哀悼日。半旗终于为平民而降。所有的口号、信念、感动说到根本都是给我们这些活人用的。遇难者们无法像我们一样在“爱的奉献”的背景音乐中享受集体感动。他们应该得到这样的纯净的哀悼和纪念。愿他们走好。 刚才把网站颜色变成了黑白的。具体方法很简单,只需在CSS中加下面的一行(注:仅IE有效): ... ❯❯❯

《布鲁克林的荒唐事》书评:荒唐之中见真情

(刊于08年5月18日出版的《新闻晨报》) 去年秋天我在纽约淘书的时候,在很多家书店陈列的推荐书中都看到了保罗•奥斯特的《布鲁克林的荒唐事》(The Brooklyn Follies)。在著名的“思存书店”(Strand Bookstore)里,这本小说旁边还立着一张书店员工手书的推荐卡片,印象中... ❯❯❯

《立春》影评:过于喧嚣的孤独

我发现我最近影评写得少了。倒不是因为个人品味提高了,主要原因是老错过时候。影评这种东西——我觉得吧——最好趁热写,赶在电影刚上映、还新鲜的时候,要不让人觉得跟不上趟。最近倒是看了些电影和碟片,不过看完之后老懒得写影评,一拖呢,得,不小心就过季了。 趁着时候还不是太晚,聊聊前一段在影院里看过一部电影... ❯❯❯

大卫•福斯特•华莱士的《系统之帚》

我有时候把自己写的小说拿给别人看,收到的反应经常是:“你是个技术型的。”这话其实没错,我写小说和读小说时对技术层面的东西都特别感兴趣。读小说时,我特别喜欢读那些风格新颖怪异、具有探索性、“玩弄技巧”的东西。 在这方面,去年最让我开眼界的小说是大卫•米切尔(David Mitchell)的《Ghos... ❯❯❯

《纽约时报》谈中国文学

这周末出版的《纽约时报》书评版做了一个关于中国文学的专题,重点介绍了四本中国作家的小说,包括莫言的《生死疲劳》(英文书名译作“Life and Death Are Wearing Me Out”)、姜戎的《狼图腾》(英文书名:“Wolf Totem”)、王安忆的《长恨歌》(“The Song of... ❯❯❯

街头白领(搞笑练习)

(注:今晚在一家餐厅吃饭,邻桌有一对外企白领,操着夹带英文单词的白领语言,聊得起劲。我当时忽然想:如果上海街头的那些小贩也都使用这种白领语言,会是什么样子呢?于是写了下面这段故事:) 时间已接近中午,淮海路上的行人开始增多。一个女子站在“百盛”前面的十字路口,手里拿着一张印有各种假冒名牌手表和提包... ❯❯❯

作家笔下的作家

(《南方都市报·阅读周刊》“每月纪事”专栏,080427) 这个月初,美国女作家乔伊斯·卡罗尔·欧茨(Joyce Carol Oates)出版了她的第 21 本小说集《暴风雨夜》(Wild Nights!)。书中五篇小说的主人公是五位著名作家:爱伦·坡、马克·吐温、亨利·詹姆斯、艾米莉·狄金森和... ❯❯❯

托马斯•品钦的《拍卖第四十九批》

我决定研究一下托马斯•品钦(Thomas Pynchon),这位著名的美国后现代小说家。 从何入手呢?《V》?这本书我有译林出版社的中译本(叶华年译),但太厚了,有些让人望而却步,而且翻了几页没读进去。《万有引力之虹》?我有此书英文版的电子文本(中译本将于6月由译林出版,张文宇译),但更厚,无法想... ❯❯❯

雷蒙德•钱德勒,一手文字,二手书

我发现我是个喜欢跟风的人。最近老听人念叨雷蒙德•钱德勒(Raymond Chandler),于是就特想找本钱德勒的书来看看。钱老师是个写侦探小说出名的美国通俗作家,但据说在文学造诣方面也很牛逼。对待这种重要的外国作家,我的态度是,尽量不读译文,直接读原版的。(文字也有一手、二手之分,呵呵。) ... ❯❯❯

上海的莫干山路

莫干山路,苏州河边一条短短的马路,正经历着拆迁、重建。马路一侧已经立起不少公寓楼,居民们站在阳台上眺望,应该可以看到一条被重新装修过的苏州河,河面上时而有灰黑色的货船缓缓漂过,船上堆满建筑材料,船头立着一个外地女孩。灰黑色的船无声地来,无声地走,仿佛午睡中一个不重要的梦。 莫干山路上还有一些老房子... ❯❯❯

敏感词,敏感词,敏感词

说西方媒体在新闻报道中对我国一贯以偏概全、报忧不报喜真是一点儿都不假。举个例子来说,西方媒体总是不断地叫嚣,说中国封锁国外网站、互联网不能完全开放,然而这帮别有用心的西方人为什么从来不去报道这个问题光明的一面——那就是,我们中国的互联网敏感词过滤技术和网址封锁技术稳居全世界第一,无人能比。这难道不能... ❯❯❯

《纽约时报》如何写书评?

我有一本摆在书架上已经好几年,但时常拿下来翻开的书,书名是《20世纪的书:百年来的作家、观念及文学:< 纽约时报书评 > 精选》(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1年出版)。在美国,最权威的书评刊物是大概就是《纽约时报书评》(New York Times Book Review)和《纽约书评》(The... ❯❯❯

《寻找村上春树》

(作者注:所谓“虚拟书评”是一种文字游戏,即为一本并不存在的、虚拟的书撰写书评。) 日本著名作家村上春树于三月下旬突然失踪的事件虽然近期被媒体炒得沸沸扬扬,但此事似乎自始至终都没有得到日本警方的足够重视。据《朝日新闻》报道,事发当日(3月27日)早晨,根据村上夫人的回忆,作家村上春树(著有《挪威的森... ❯❯❯

《公寓导游》书评:张大春玩儿小说

最初听说张大春这个名字,大概是二十年前的事情。那是上世纪八十年代,当时我还是个中学生,常看一本名叫《台港文学选刊》的杂志,那本杂志让我记住了张大春这个名字,但当时读过什么文章都记不得了。最近我去了趟香港,带回一本台湾版的张大春小说集《公寓导游》,繁体字、竖排版,两三天读完。这本书收录了张大春的十几篇... ❯❯❯

好听的背景音乐(二)

再推荐几张适合当作背景音乐播放的专辑。 专辑名称:Now The Day Is Over 歌手:The Innocence Mission 专辑名称:The Greatest 歌手:Cat Power 专辑名称:Feels Like Home 歌手:Norah Jones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