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客 (Page 7)

大卫•米切尔小说中译本上市

2007年夏天我读了一本非常好看的英文小说——大卫•米切尔(David Mitchell)写的《Ghostwritten》,还专门写了一篇博客。因为当时这本书在国内很少被人提及,所以也没有一个“正式”中文译名,于是我自作主张,把这本书的名字翻译成“幽灵代笔”。那一年10月份还给《新周刊》写了一篇介绍... ❯❯❯

电影《小说》

1999年吕乐导演过一部电影,名叫《小说》(原名《诗意的年代》,编剧:刘仪伟 / 吕乐)。这部电影的特别之处是请了一批著名作家出场:阿城、林白、陈村、徐星、须兰、赵玫、方方、丁天、王朔、马原、棉棉、余华。故事围绕着一个讨论“什么是诗意”的作家笔会,电影有大约一半的篇幅记录的是这些作家在笔会上的发言,... ❯❯❯

飞人(小说练习)

我已经很长时间没再做那个关于飞行的恶梦了,这让我感觉踏实了很多。但是那个梦,连同那些和那个梦有关的记忆偶尔还会不小心浮上心头,让我一愣,甚至一惊。这种情况下我总是努力不去想这件事,假装它并没有发生过。这就好像你有时会看见一个矮小的幽灵站在你房间的角落里盯着你,你知道它的存在,但你决定不去理它,你聚精... ❯❯❯

迎春书法练习

祝大家虎年吉祥! 想起来该练练字了。于是用小楷抄了一段千字文。... ❯❯❯

关于J. D. 塞林格的只言片语

1)J. D. 塞林格去世了。听到这条新闻的那两天,我的脑子里反复出现一句话:“冬天来了,中央公园湖里的那些鸭子都到哪里去了?” 2)这句话出自《麦田里的守望者》。十六岁的主人公霍尔顿•考尔菲德坐在纽约的一辆出租汽车上,问司机这个问题。司机回答他:“他妈的我怎么知道?他妈的我怎么知道像这样的傻事?”... ❯❯❯

黄老师和《年代剧,内心戏》

在北京,文化人相见,难免要互称老师。据我观察,在此情况下,“老师”之称带有87%的尊敬和客气,也有13%的调侃和逗趣。你真觉得对方是老师吗?这要看你私下里怎么称呼此人。大多数情况下,在背后谈到一个人的时候,我们不再加“老师”一词,而是直呼其名,但对我来说至少有一个人是例外,那就是黄集伟——黄老师。... ❯❯❯

上海涂鸦二则:吴江路、btr

吴江路 吴江路是一条精神分裂的马路。不但这条路、这里的人,连这里的天气也经常处于分裂的状态。走在吴江路上,你抬起头,很可能看见此时的天空一半阴云密布,另一半却碧蓝如洗;这条马路它的两边店铺林立,但往往路左边的商店沐浴在阳光之中,而路右边的房子却笼罩着一层湿湿的雾气。那些刚刚从地铁站里出来走到吴江路... ❯❯❯

夜临古画(三)

... ❯❯❯

布鲁诺•舒尔茨的《鳄鱼街》

如果你是一个对文字敏感的人,尤其如果你本人也写点儿东西(这种人在内地叫“写字儿的”,在台湾常用的一个词儿是“文字工作者”),那么阅读对你来说就绝不仅仅是一种娱乐,你会在书页之间像寻宝一般寻找那些让你佩服、赞叹、甚至激动不已的文字,对它们反复揣摩,慢慢消化,暗自希望这些文字的灵魂能够被吸入自己的体内,... ❯❯❯

波拉尼奥的《人间最后的夜晚》

2009年我读的最多的一位作家就是罗贝托•波拉尼奥(Roberto Bolaño)。看完了600页的《荒野侦探》和900页的《2666》之后,我以为已经把这位作家消化得差不多了。最近又找来一本波拉尼奥的短篇小说集《人间最后的夜晚》(Last Evenings on Earth,英文版),一口气读完,... ❯❯❯

陆公子和《看图识字》

年底前收到寄自上海的一本小书——陆灏的《看图识字》。这套上海书店出版社的小三十二开精装本“海上文库”的装帧本来就十分精美,翻至扉页,又见陆灏的小楷毛笔题字,娟秀雅致,极见功力,配朱红色小印章一枚,令人赏心悦目。 陆灏(笔名安迪、柳叶),人称陆公子,当年主持《万象》,如今主编《上海书评》。梁文道曾写过... ❯❯❯

2010新年快乐!(附贺岁漫画)

2010年快要到了。祝大家新年快乐!... ❯❯❯

上海涂鸦二则:巨鹿路、渡口书店

巨鹿路 巨鹿路的居民们早已对这条窄窄的马路习以为常、视若无睹。当他们在每天早晨身穿睡衣、踩着透过梧桐树枝杈投射到地上的阳光走向马路对面的菜市场,或者在某个午后站在弄堂口面对这条马路上行人的影子偶然出神的时候,他们不会再去暗自揣摩这个奇怪的路名的来历。偶尔会有手里攥着地图的游客、迷了路的外地人路过这里... ❯❯❯

夜临古画(二)

... ❯❯❯

夜临古画(一)

画画儿其实是一种不错的休息方式(即使像我这样画得很差,呵呵)。没事儿的时候用硬笔照着古画儿临了一张,放这儿给博客充个数。... ❯❯❯

杂评·2009

1. 《疯狂的赛车》(电影):我喜欢宁浩的电影,从技术到风格都很牛。但《疯狂的赛车》要逊色于《疯狂的石头》。除了在笑点方面不如前者,更重要的是人物塑造。回想一下:《石头》里的小偷不像我们熟悉的小偷,大盗不像我们熟悉的大盗,几乎每个人物都有着鲜活的个性、决不脸谱化。而《赛车》里的小偷就像我们熟悉的小偷... ❯❯❯

温源宁的《Imperfect Understanding》

几个月前的一天,我在上海福州路一家萧条的旧书店里翻书,无意中拿起一本大概因滞销而折价出售的随笔集,作者不知是何人,书名也从未听过,内容大概是一位旧时文人的文章结集。唯一有些特别的是该书为英汉对照版,那些文章本来是用英语写成,此书将英文原文和后人的汉译一并收录。随便读了其中几段英文,却立刻被其吸引以至... ❯❯❯

香港杂碎(一)

1. 在西九龙租了一间公寓。算了一下,是十几年来住过的租金最高、面积最小的房子。 2. 于是被迫充分利用空间。比如,双人床的一侧不得不贴着墙壁;比如,床的下面塞着四只塞满了衣物的旅行箱(香港家具店里出售的床架大部分都设计了充足的储物空间。睡在这张床上,就像睡在一只躺倒的大衣柜上面)。 3.... ❯❯❯

《读书好》:香港的免费读书杂志

好像是几年前某次来香港时开始注意这本小杂志的。大概是在旺角西洋菜街的一家窄小的二楼书店里,在近门口处堆在地板上的一堆杂志中间发现了一本可以免费取阅的薄薄的刊物,名叫《读书好》。后来坐在去深圳的列车上翻看这本只有三十多页的彩印读书杂志,窗外是青山和明朗的阳光,一本小杂志带来的愉悦不亚于车窗外的风景。... ❯❯❯

《云图》:穿越时空的六重奏

(刊于2009年11月15日《上海书评》)   什么样的小说可以算得上“高难度”小说?试想一下,有这么一本长篇小说:它的时间跨度超过一千年,它的故事分成六个部分,分别发生于1850年、1931年、1975年、本世纪初、克隆人随处可见的明天以及人类大毁灭后的未来;每一部分的讲故事方式都不尽相同:有日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