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文里有一个词叫“Cult Fiction”,指的是一种类型的小说。这个词到底怎么翻译似乎还没有定论,好像有人译成“异色小说”。不过,与这个词相近的“Cult Movie”如今一般被译为“邪典电影”,那么我觉得干脆把“Cult Fiction”翻译成“邪典小说”也不错。 什么是“邪典小说”?似乎好... ❯❯❯
王朔早期的小说基本上可以当通俗小说来读,有的还特言情。可是,虽然通俗,这些小说的文字决不寒碜,文学性可比当下的畅销书强得多。关键是,在那个灰色中山装还没有完全下市的时代,王朔那种腔调一出来,靠,让人眼前一亮,爱不释手。我自打第一次读王朔开始就成为了王朔的粉丝,至今写字儿时还常自觉不自觉地模仿着王朔的... ❯❯❯
上次写了篇题为《小说家的腔调》的博客,今天忽然觉得这个话题可以接着往下写。这次聊聊苏童。 我喜欢苏童的小说,尤其是苏童早期的短篇小说。80年代末、90年代初的时候,苏童和余华、格非、孙甘露等作家被认为同属“先锋文学”的行列。在苏童那个时期的小说里不难找到那种特有的“先锋文学”腔调: ... ❯❯❯
晚上在家里翻书,读到张大春《小说稗类》中一篇关于“小说的腔调谱”的文章,觉得很有意思。 张大春举了台湾作家司马中原的例子。大概意思是,司马中原的文风素以豪迈、雄健著称,可是偶尔也喜欢故意换一换腔调,玩一玩儿凄楚、婉约、酸酸的风格,于是就有下面这段文字(选自《绿杨柳》): 你不信么?... ❯❯❯
(刊于08年5月18日出版的《新闻晨报》) 去年秋天我在纽约淘书的时候,在很多家书店陈列的推荐书中都看到了保罗•奥斯特的《布鲁克林的荒唐事》(The Brooklyn Follies)。在著名的“思存书店”(Strand Bookstore)里,这本小说旁边还立着一张书店员工手书的推荐卡片,印象中... ❯❯❯
我有时候把自己写的小说拿给别人看,收到的反应经常是:“你是个技术型的。”这话其实没错,我写小说和读小说时对技术层面的东西都特别感兴趣。读小说时,我特别喜欢读那些风格新颖怪异、具有探索性、“玩弄技巧”的东西。 在这方面,去年最让我开眼界的小说是大卫•米切尔(David Mitchell)的《Ghos... ❯❯❯
我决定研究一下托马斯•品钦(Thomas Pynchon),这位著名的美国后现代小说家。 从何入手呢?《V》?这本书我有译林出版社的中译本(叶华年译),但太厚了,有些让人望而却步,而且翻了几页没读进去。《万有引力之虹》?我有此书英文版的电子文本(中译本将于6月由译林出版,张文宇译),但更厚,无法想... ❯❯❯
我发现我是个喜欢跟风的人。最近老听人念叨雷蒙德•钱德勒(Raymond Chandler),于是就特想找本钱德勒的书来看看。钱老师是个写侦探小说出名的美国通俗作家,但据说在文学造诣方面也很牛逼。对待这种重要的外国作家,我的态度是,尽量不读译文,直接读原版的。(文字也有一手、二手之分,呵呵。) ... ❯❯❯
我有一本摆在书架上已经好几年,但时常拿下来翻开的书,书名是《20世纪的书:百年来的作家、观念及文学:< 纽约时报书评 > 精选》(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1年出版)。在美国,最权威的书评刊物是大概就是《纽约时报书评》(New York Times Book Review)和《纽约书评》(The... ❯❯❯
最初听说张大春这个名字,大概是二十年前的事情。那是上世纪八十年代,当时我还是个中学生,常看一本名叫《台港文学选刊》的杂志,那本杂志让我记住了张大春这个名字,但当时读过什么文章都记不得了。最近我去了趟香港,带回一本台湾版的张大春小说集《公寓导游》,繁体字、竖排版,两三天读完。这本书收录了张大春的十几篇... ❯❯❯
《我与兰登书屋》 我本人对出版界所知甚少,更没听说过贝内特•瑟夫这个人,若非朋友所赠,我是不会主动去读这本名叫《我与兰登书屋》的书的——一个书商的回忆录有什么好看的?估计是写给那些学者和书虫的吧。可是当我翻开这本书,读了十几页以后,我对这本书的看法就变了。原来这是一本非常有趣的书。 ... ❯❯❯
(注:下文来自我在豆瓣网上贴的几段讨论。一个破事儿写了这么多字儿,自己读着都觉得累,呵呵。看看什么叫知识分子式的较真儿吧。) 美国小说家雷蒙德•卡佛(Raymond Carver)的著名短篇小说《What We Talk About When We Talk About Love》有几个不同版本的... ❯❯❯
我们在国内读到的英美文学作品,作者大多是那些早已在文坛树立起地位的名家,或者是那些作品比较畅销、容易流行的作者,当然也包括一些获过大奖的新人。其实在此之外还有一大批刚刚崭露头角、尚未出名的当代作者,他们和我们活在一个时代,作品更新颖、更有时代感。我自己一直想找一些尚未被人注意的、作品带劲儿的当代英美... ❯❯❯
两年前读《达芬奇密码》,看了前几页就不忍把书放下,因为这个故事一个悬念接着另一个悬念,十分吸引人。可是随着小说情节的发展,谜底一个个被揭开(其中很多解释差强人意),我开始感觉阅读的乐趣在逐渐消褪。读到结尾,所有疑惑都搞明白了,反倒觉得没什么意思,顿生空虚感。 更多年以前我住在加州的时候,家里的闭路... ❯❯❯
(发表于《南风都市报•阅读周刊》) 每次去国外旅行,我都喜欢逛机场里的书报摊,这些地方出售的都是畅销书,所以一般不会出现一本谈论文学创作的著作——斯蒂芬•金(Stephen King)的《谈写作》(On Writing)除外。我在很多机场看到这本书和作者的其它畅销书一起摆在书架上。我一直有个怀疑:... ❯❯❯
(发表于08年1月1日出版的《新周刊》) 美国人对法国的迷恋好像由来已久。海明威远渡重洋跑到巴黎的小咖啡馆里写小说;彼得・梅尔在广告界赚够了钱就躲到普罗旺斯的乡下隐居;纽约的“时尚女魔头”最显风光的时刻是在巴黎的时尚派对上;一部描写某个美国“欲望都市”的电视剧也要拉到香榭丽舍大街去拍大结局。在这些... ❯❯❯
阿拉斯岱尔•格雷(Alasdair Gray)是一位苏格兰作家,他花了三十年时间写成的小说《兰纳克:生活四部书》(Lanark:A Life in Four Books)被认为是后现代主义小说的经典。虽然我还没有读过这本书,但最近在英国《卫报》网站上读到了一篇关于此书的书评,很感兴趣,翻译过来和大家... ❯❯❯
我喜欢这种薄薄的(不到200页)、装帧朴素而干净的书。我在北京机场买了这本智利作家安东尼奥•斯卡尔梅达写的小说《邮差》(李红琴译),书薄、故事简单、人物不复杂,飞机在上海机场降落时书已经轻松地读完了一大半。 《邮差》的故事发生在上世纪六十年代末到七十年代初,讲的是一个智利的小青年,找到了一份替邮局... ❯❯❯
“有整整一年时间他除了开车以外什么都没干,他一边驾车来来回回地穿越美国,一边等待身上的钱花光。最初他没想到能支撑这么长时间,但一件事引起另一件事,当纳什开始真正明白自己境况的时候,他已经过了那个想要停止的阶段。”以上是保罗•奥斯特(Paul Auster)的小说《偶然之音》(The Music... ❯❯❯
(发表于《南方都市报》阅读周刊2007-11-18) 我在博客上写“虚拟书评”,编造了一些并不存在的书,然后煞有介事地评论一番,玩儿得很过瘾,竟然还受到不少关注。有一个豆瓣网的网友给我留言,说:“虚拟书评?为没有看过的书写的算不算?”,然后又给了一个他在豆瓣网写的某篇书评的链接,说:“我写的这个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