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暴发户的自我修养》(虚拟书评)

(作者注:所谓“虚拟书评”是一种文字游戏,即为一本并不存在的、虚拟的书撰写书评。)

伍迪 •艾伦在他的喜剧片《业余小偷》(Small Time Crooks)中讲述了一对靠卖饼干一夜暴富的纽约蓝领夫妇,有钱后急于打入上流社会,却因品味粗俗被拒之门外,于是不甘失败的妻子聘请了一位谈吐高雅的英国艺术品拍卖商(休•格兰特饰)作为文化品味私人教练,带领这对夫妇游走于曼哈顿的博物馆和剧院。其中有一场戏是休•格兰特在博物馆里给夫妇二人讲绘画史,他指着墙上一幅油画问这对夫妇:“你们能看出这幅作品和那些早期绘画的区别吗?”由伍迪 •艾伦扮演的的丈夫想了想,回答道:“我觉得这幅画的框子要大得多。”

暴发户——一个让人羡慕同时常常遭到讥讽的群体——在二十一世纪的中国不乏人在。也许他们无法找到像休•格兰特这样风度翩翩的私人教师,但目前至少有一本书可供他们参考,那就是肖炳石写的《暴发户的自我修养》。

这是一本很有意思的书。作者在“有钱后的心理问题”这一章中写道:“他们(指暴发户)在成为有钱人之后最大的问题往往是身份的迷失和焦虑。他们开名车、穿名牌、打高尔夫球、搬入富人区,然而内心经常处于不平衡之中:贫贱的日子已经一去不复返,但成功的喜悦也已逐渐消褪;新环境、新身份让他们无所适从,他们对自己充满了不自信,他们觉得自己应该以一个新的形象出现,但对从何做起却充满迷茫。”对此作者提出的建议是:“做你自己,不要刻意去扮演一个你自认为更加得体、更有身份的人。这样做只能使你显得很做作,很可笑。”作为举例说明,作者引用了几个生活中的实例:一个大款为了证明自己属于有钱阶层,浑身披挂名牌,处处挥金如土,却被外商认为个人素质有问题而谈黄了生意;另一个新富人士担心自己在旁人眼里没有文化,于是说话的腔调完全模仿电影台词的口气,结果变成大家的笑柄。

在《暴发户的自我修养》这本书中作者也谈到了“打入上流社会”这个问题,作者的态度是:经过“文革”的洗礼,中国大陆目前基本上不存在所谓的贵族阶层,所谓“上流社会”也只不过是一些有地位、有名望的人的圈子,这些人大都不具备所谓“贵族气质”,看起来特别“贵族”的人往往都是假货,实际上他们当中很多人本身也是暴发户,所以大可不必望而生畏。作者同时强调,没有必要硬往“上流社会”里挤,过于执着反而可能会让人瞧不起。交往中应该不卑不亢。真诚、有礼貌才是关键。

虽然作者一再提醒暴发户们没有必要刻意改变自己,但对于那些有钱后急于提高自己形象和品味的暴发户,作者还是提供了很多颇为具体的建议和方案。作者建议首先从最基本的方面入手,包括个人卫生、环境卫生、最基本的礼节、礼貌等。“如果你想让人觉得你有身份,”作者写道,“对餐厅和酒店的服务生一定不要太凶。对从事服务行业的人发威是典型的没有教养的暴发户行为。”对于希望提高品味的暴发户,作者在此书中还列举了一些最著名的作家、音乐家和其他文化名人的名单及主要作品,以供读者参考学习。此外,这本书还简略地谈到了理财、保险、慈善捐助等话题。

“暴发户的自我修养”这个书名给人的第一感觉是这本书会是一部揶揄、讽刺有钱人的搞笑作品,但读过此书之后,读者不难发现其实这是一本充满建设性意见的生活指导书。此书文笔流畅,语言生动,颇值得一读。对于非暴发户的一般读者,这本书提供了一个了解暴发户阶层的心理和生活方式的渠道。

读完此书我唯一的困惑是:一个真正的暴发户是否可以忍受《暴发户的自我修养》这样措辞强烈的书名呢?他们会把这样的一本书买回家吗?为什么不把书名改得更含蓄一些,比如叫作《快速致富者的自我修养》呢?转念一想我好像明白了作者的考虑:假如作者把书名改得过于文绉绉、过于含蓄,也许那些暴发户读者们就不一定能明白这本书是写给他们的了。

(刊于《书城》2008年第2期)

评论: 2

1.
ESeraph
2008-02-01 16:56
很有意思。
2.
wings&winds
2011-06-03 20:34
暴发户。
我还记得流星花园里面的那个青涩的小男生就是暴发户的儿子,总是被F4瞧不起……

【 评论已关闭 】